我从事的行业实在很难描述,说建筑相关,的确沾点边儿,虽然我不会作图,但是古城镇保护开发可不就是和那些砖砖房房打交道么。说是文化人吧,又是沾点边儿,民俗文化保护开发可不就是研究文化的么。虽然如此,我却在其中属于另类(如果说“十三不靠”压力会更小点),因为我的使命就是让这些东西变得更方便现代人接受,通过我们具有时代特征的手段将已经逝去或正在逝去的形制和风俗保护下来,世代传承下去。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深刻地理解这些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些年过来后,我渐渐从社会反馈的信息中感觉到,如果一个年轻的中国妈妈把刚出生的婴儿抱在怀里,给他裹着爷爷奶奶做的漂亮的中式襁褓,可是开口却是"baby, baby"地呼唤不停,我们中国人很快会在两三代人以后完全记不得自己是谁,遗憾的是,这样的教育不在少数,我竟然在近期陪太太孕检时在医院听见有孩子大声叫着"daddy, momy"~~~
由此想到博客来,自己是一直不喜欢这个词汇的,更何况它是趁着“某客”的叫法时兴之际敷衍趋势才流行起来的,印象中是继“闪客”之后。我是2000年开始做Flash的,是“闪客帝国”上的早期会员,当时觉得“闪客”这个称呼很能描述我们这个人群的特征,我们的思维具有不可估计的多变性。随着这个团体的壮大,好事者便开始称呼自己为"Flasher",至今我都不能接受或原谅这种做法,尽管时代可以创造名词或者增加名词的新含义,但是无论如何都不该把“闪客”与“暴露狂”相提并论,由于种种原因,我离开了那个阵营,这也是多变性的结果。我在现在的行业中稳定至今,有时甚至觉得这是一种使命。
当我一年半前第一次接触weblog的时候,觉得它是一种新生力量的代表,一种新生的媒体发布方式,同时也意识到它在中国得到飞速发展的之际也将无数次地被强暴,事实如此,“博客”这个称呼就是其中的一次。如果我们称呼自己的孩子为“宝宝”而非"baby",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称呼"blog"为“博客”呢,这样称呼究竟是为了突显涉猎之广“博”呢还只是趋炎地把任何形式称作“客”呢(中国古有把寻花问柳之人称为“嫖客”),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我明白有人会以此称呼为荣,而事实上“博”“客”之所以广博是因为众多blog的知识叠加,仅仅一个blog何来广博之说,所以“博客”一词用以指代weblogs尚可理解,而拿来指代写blog的bloger实在是牵强附会,区区只能不以为然了,由此,我还是建议使用“日志”的说法,讲成“日记”也未尝不可,完全没必要再篡改或衍生经不起推敲的“时髦名词”了,至于CNBlog上那句“中 国 还 不 是 一 个 善 于 书 写 的 国 度 , 而 B l o g 的 出 现 ...”我看还有修改的余地——“中 国 还 不 是 一 个 善 于 言 语 的 国 度 , 而 B l o g 的 出 现 令 我 们 更 远 离 了 笔 和 纸 ...”
其实一个名词并不能昭示或拯救什么,如我一向的原则,这个世界纷繁多样,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所以有时可以呐喊,却不可以诟责。如此而来,我将教育我未来的宝宝认真地学习汉字,我不会强求他/她学习什么乐器或时髦的玩意,但我绝对会强求他/她跟他/她老爸一起习作中国书法,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皆在这笔墨方寸之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